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47例随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的修复作用. 方法 2007年5月-2007年11月,采用PRP注射治疗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47例.男41例,女6例;年龄15~68岁,平均43.2岁.原发疾病:胫腓骨骨折20例,跟骨骨折4例,跖骨骨折1例,下肢多发开放性骨折3例,胫骨骨髓炎10例,股骨骨髓炎1例,足踝部软组织损伤4例,截肢术后感染2例,足部矫形术后感染及跟腱修补术后感染各1例.外院治疗后2~4个月创口未愈合转入合并骨折未愈合23例,细菌培养结果 阳性38例.患者予2次清创加自体PRP伤口内注射,每次间隔2个月. 结果 患者均于首次注射PRP后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首次注射PRP2个月后,34例伤口明显缩小,坏死组织及脓苔清除,组织色泽健康,血供良好,外露骨或肌肉组织被新牛肉芽组织覆盖.4个月随访时,无肌肉和骨组织外露患者,创面覆盖率79.3%4±18.O%,总治愈率29.8%.治疗前创口体积(11.8±5.6)mL,治疗后为(2.5±2.7)mL,创口体积缩小(9.3±4.9)mL,治疗前后创口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3例合并骨折未愈合者,随访4个月时骨折完全愈合9例,骨痂生长明显增多12例,无明显改变2例,均无骨髓炎征象加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 15例. 结论 PRP能有效促进软组织缺损修复,加速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和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安全性及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自2016—2020年收治的累及后外侧的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57例,按不同手术入路进行分组,其中采用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治疗的患者30例,采用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的患者27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记录受伤至内固定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等,术后随访评估骨折复位情况、下肢力线、膝关节活动范围及手术并发症,根据HSS、SF36量表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将两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组,13例采用内侧单钢板固定,17例内侧双钢板固定,后外侧平台均采用支撑钢板固定。手术时间平均为(133.7±23.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18.3±111.0)mL,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127.2°(0~5°;115~140°),平均HSS评分为93.9±3.2,平均SF36评分为91.5±3.3,1例患者术后出现内侧切口浅表感染,8例患者已行内固定取出术。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组,均采用后内侧钢板、前外侧钢板固定,有11例采用后外侧平台支撑钢板固定,手术时间平均为(157.0±31.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3.7±142.1)mL。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128.3°(0~10°;110~140°),平均HSS评分为94.2±3.3,平均SF36评分为91.6±3.6。2例患者出现前外侧切口浅表感染,7例患者已行内固定取出术。所有患者下肢力线均正常,未见其他并发症。两组相比,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数据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内侧伴后外侧骨折都是安全有效的,手术医生应根据骨折的形态特征来推导损伤机制、结合客观器械条件制定完善的术前计划,从而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固邦HAP/TCP陶瓷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9月—2006年3月,选择骨折或其他骨缺损的患者30例,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选择适量的颗粒状陶瓷骨材料5~30ml,手术前、手术后1周、4周、8周、12周分别进行X线检查,评估骨愈合和骨形成的情况,并加以评分,并且对部分病例进行了最长为72周的X线随访。观察术前、术后1周、12周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钙、血磷及心电图变化情况;各时段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基本生命体征,评估植入材料对于人体的安全性。结果:30例患者均随访12周以上,X线结果显示,骨缺损处形态基本或大部分恢复,疗效评分:15例达到7分,9例达到6分,优良率达到了96.7%。在随访的30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尿指标以及钙、磷指标在术前及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固邦HAP/TCP陶瓷骨材料在本组骨折及骨缺损处具有引导成骨和骨性结合作用,初步临床验证该材料无毒性及过敏反应,可供临床应用于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Neulen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7月—2016年7月,61例MCSM患者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Neulen钛板内固定治疗。记录出血量、手术时间、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椎管矢状径、椎管扩大率、门轴侧骨愈合情况、颈椎轴性症状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112.4±22.8)min,出血量为(322.8±92.8)mL。61例患者随访(3.4±1.9)年,JOA评分由术前的(9.8±2.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5.2±1.9)分;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5.3±9.7)%;末次随访时轴性症状评分为(3.2±1.5)分,优35例、良25例、可1例。颈椎椎管矢状径由术前的(8.5±1.4)mm扩大到术后的(15.1±2.3)mm,椎管扩大率为(77.6±6.8)%;所有患者门轴侧椎板均骨愈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及再关门现象发生。结论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Neulen钛板内固定治疗MCSM,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即刻稳定开门椎板,有利于门轴侧椎板融合,维持椎管扩张状态,防止再关门现象发生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解剖单束保残重建和ACL解剖双束重建治疗ACL损伤的手术效果。 方法随访2021年1月—2022年4月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200名,其中保残单束组100名,解剖双束组100名,进行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的评估,随访1年。 结果ACL保残单束组和解剖双束组在术后1年的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膝关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解剖双束组在术后恢复对抗性运动的比例较高(P=0.041)。 结论ACL解剖单束保残重建和ACL解剖双束重建在术后恢复日常生活的差异不明显,若进行激烈的对抗性运动,则ACL解剖双束重建可能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热压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手指热压伤伴肌腱及指骨外露患者36例共47指。应用拇指背侧皮神经、掌背皮神经、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尺神经手背支的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并将皮瓣内皮神经与受区内指神经行外膜吻合,重建受区感觉。结果 转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出现1例轻度感染,3例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及清创后愈合良好;经吻合神经后,皮瓣能恢复部分感觉。结论 手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手术操作简单、可一次完成、皮瓣外形良好,部分皮瓣能恢复感觉,是修复手指热压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梅炯 《中国骨伤》2023,36(3):199-203
<正>股骨颈骨折如何选择手术方案一般是以患者的年龄为主导——青壮年患者多首选内固定手术,而老年患者则首选关节置换[1]。但临床实践中却难以划定一个明确的年龄界线,对这些灰色年龄段的患者是选择内固定还是关节置换,是临床医师十分关注的问题[2]。评估内固定失败的风险是影响手术方案的重要因素。近期的一项大型多中心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8.
梅炯 《中国骨伤》2023,36(3):216-221
股骨头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创伤,保髋手术大多会失败。其治疗的难点及预后的关键在股骨颈骨折上。鉴于股骨颈骨折的发生与股骨头骨折-脱位之间存在明显的、前后关联的贯序特点,笔者认为以股骨头毁损三联征(disastrous triad of femoral head,DTFH)来概括这种类型的损伤,更能反映其损伤机制和预后特点。结合临床观察和文献资料,DTFH可分为3个类型:Ⅰ型,普通型DTFH,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紧随于股骨头骨折-脱位之后,是同一暴力造成的损伤;Ⅱ型,医源型DTFH,是在股骨头骨折-脱位的诊疗过程中发生了医源性股骨颈骨折;Ⅲ型,应力型DTFH,发生于股骨头骨折-脱位的治疗之后,在股骨头骨折面的远侧缘发生应力性股骨颈骨折。本文对各型DTFH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盂肱关节前下脱位是肩部常见的损伤类型,常合并有肱骨大结节骨折、肩袖撕裂或神经损伤。其中肩关节脱位合并大结节骨折的发生率为15%~30%。与单纯肩关节脱位不同的是,此类损伤不仅存在肩关节囊的撕裂,同时合并有肩袖的损伤,其治疗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就相关问题作一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人骨髓来源的间质干细胞成骨向脂肪转分化的体外培养条件,为了解成骨向脂肪转分化的分子机制和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提供基础。方法运用Haynesworth法分离出间质干细胞,经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后,将分化后的成骨细胞向脂肪细胞转分化诱导,碱性磷酸酶(ALP)、油红O染色后,RT-PCR检测转分化效果。结果转分化后的脂肪细胞强表达脂蛋白脂肪酶(LPL)和过氧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y2(PPARy2),弱表达ALP,但完全不表达骨钙素(OC);转分化后的脂肪细胞与正常脂肪细胞相似,油红0染色显示脂滴在胞质内积聚成小泡。结论本试验建立了hMSCs成骨向脂肪转分化的体外培养体系,为了解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hMSCs向脂肪定向分化优于向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